新聞資訊news center
行業(yè)新聞
曲阜青瓦可以制成各種各樣方式的風格屋面,可制成合瓦屋面。合瓦屋面的特性是,蓋瓦也使用板瓦,底、蓋瓦一反一正即“一陰一陽”排序。合瓦屋面關鍵見于小式建筑和北京、河北、山東等地的民宅,大式建筑不用合瓦。在這些地區(qū),只需看屋面是合瓦或是筒瓦,就知道是民房或是廟宇。
江南地區(qū)不論是民宅或是廟宇,均以合瓦(蝴蝶瓦)屋面為主。當中包括鋪灰與不鋪灰兩類做法。不鋪灰者是將底瓦直接擺在椽上,隨后再把蓋瓦直接擺放在底瓦壟間,其間不放任何灰泥。京城匠人多稱此為南方干槎瓦,使用的材料便是曲阜青瓦。仿古青瓦主要是避免雨水滲漏至屋內,此外便是隔熱,避免白天的太陽輻射熱直接傳到屋內。當瓦片交疊鋪設于尖斜式屋頂時,可產生一個用以隔熱的空氣間隔。
我國古代非常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筑,關鍵采用長寬比小于2:1的矩形。規(guī)則的平面形態(tài)和結構布局有益于抗震。傳統(tǒng)建筑通常是中間的一間(當心間)大,兩側的次間、梢間等先后縮小面寬,這樣的設計十分有益于抵抗地震的扭矩。古代建筑通常由臺基、梁架、屋頂構成,高等級的建筑在屋頂和梁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。中國古代建筑的臺基用現(xiàn)代結構語言描述,堪稱“整體浮筏式基礎”,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筑漂浮在地震造成的“驚濤駭浪”中,可以合理地避免建筑的基礎被剪切破壞,降低地震波對上部建筑的沖擊。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的梁架通常采用抬梁式構造,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,造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,實踐證明這類構造方式具備比較好的抗震特性。
青瓦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(tǒng)建筑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,并且對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過相當的貢獻。造成青瓦大屋頂(尤其是廡殿頂、歇山頂等)需要復雜結構和大量構件,大大增加了青瓦屋頂甚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;巨大的青瓦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,也提升了構架的穩(wěn)定性。